广交会,被称为“中国第一展”,是经济和贸易的风向标。为期五天的第133届广交会第一期于4月19日闭幕,共设家用电器、建材卫浴、五金工具等20个展区,12911家企业线下参展,其中新参展企业3856家。
有媒体统计,为期五天的广交会一期吸引了来自229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进馆客流量超过125万人次,参展企业近1.3万家,展品量超过80万件,均创历史新高。
对此,4月19日,广交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徐兵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贸易增长乏力,国际航班往来仍不够便利,但从第133届广交会第一期运行情况看,参展企业和境外客商对参展效果充分肯定,普遍认为好于预期。
(资料图片)
本届广交会一期新增设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展区。在业界看来,这充分展现了我国贸易升级、产业进步、科技创新的成果,我国外贸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
对此现象,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静4月20日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本次广交会展出产品之多、覆盖范围之广,反映出‘中国制造’的强大生产力。此外,智能AI空调等智慧家居产品、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也反映出‘中国智造’的竞争力与潜力。”
王静还告诉记者,“广交会是中国制造和中国外贸的写照。2023年以来,疫情及其相关因素对经济的影响明显消退,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再次迈上新的台阶,生产领域加快修复,2月以来,大、中、小型制造业PMI指数持续处于扩张区间,生产景气程度较高,为我国外贸韧性奠定了基础。3月出口增速也大超预期,在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的前提下,我国出口多点开花,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等出口增长较快。中国是全球价值链和国际贸易的深度参与者,本次广交会深刻彰显了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记者注意到,广交会第一期主要凸显三个特点:一是现场人气旺。本届广交会是我国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首次全面恢复线下举办,全球工商界高度关注。截至4月19日,累计进馆人流量超过126万人次。万商云集的盛况,向世界展现了广交会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二是成效超预期。据广交会组委会负责人介绍,企业普遍认为,尽管境外采购商到会还在恢复中,但参会采购商成交意愿较强,下单更快。不少采购商千里迢迢、克服航班等不便来到广交会,目的就是为了签订单,看望老朋友、结识新客户。有采购商称广交会综合性的特点满足了“一站式”采购需求。有些参展企业首日已收获300万美元意向订单,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展区有参展企业订单达1000万美元。
三是溢出效应强。随着市场需求呈现定制化、个性化趋势,展会的功能和成交模式也在不断拓展,溢出效应更强,现场看样、实地看厂、调整产品设计方案后再下单的成交模式逐渐增多。
徐兵还表示,第133届广交会第二期将于4月23日开展,将继续加大采购商邀请力度,优化配套服务,为全球展览商和采购商提供更好的洽谈成交环境。热烈欢迎全球工商界人士参加广交会,共享中国机遇,共谋更好发展。
记者获悉,第133届广交会分三期举行,第二期以日用消费品等为主,时间从4月23日至27日,第三期以纺织服装、食品等为主,时间从5月1日至5月5日。
如何看待我国外贸展示出的强劲韧性?
王静对记者表示,“3月,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货物贸易晴雨表》显示,全球货物贸易景气指数为92.2,低于基准点100,也低于2022年11月发布的96.2。2023年1-3月,韩国、越南等出口型国家出口持续减少,国际需求仍然呈走弱态势。在此背景下,我国出口逆势增长,大超市场预期,展现出了强劲韧性。”
据王静介绍,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我国生产具备效率较高、链条完备的优势。
“我国制造业配套资源丰富,人力资本和创新技能积累较强,面对外需的快速变化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为外贸出口韧性奠定了基础。”王静说。
二是我国外贸出口结构正在升级。据王静解释,“以往贸易规模较大的电子产品、电脑和手机等市场趋于饱和,使出口增速承压。202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口的‘新三样’正在形成新的竞争力,对出口增长形成有效支撑。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在工艺、质量等方面有所升级,从而抵消了部分外需不振造成的出口增长困境。”
三是出口目的地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王静表示,虽然美国、欧盟、日本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市场,但我国对东盟国家、拉美地区、俄罗斯的出口增长较快。近年来大量外贸企业已经开始把市场开拓重心从原来的以欧美为主转向东南亚、中东等更多元的市场,部分中国制造企业也在主动进行全球化产业布局,为外贸企业抢抓订单提供机遇。
王静还指出,尽管我国出口韧性较足,但国际需求走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未来出口增长或仍面临一定压力。外贸企业应紧贴市场需求,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在国际市场中持续壮大产品竞争优势。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标签: